与初学者之间的问与答(仅供参考)

陈平俊
问:(做相互倾听时)先说和后说的区别:我发现后说的因为有了先说的触动,会更快的进入状态,这样先说的人的情绪会不会影响后说者的效果,先说和后说有无好坏之说。
答:这种情况很自然会发生。你说到的情况听起来是产生了好的效果。但也有时候不是这样。比较公允的办法可以是比较固定的倾听伙伴双方轮流先后。有的人习惯先说,有的人习惯后说,这种习惯有时与自身的僵化反应模式有关,所以采用轮流先后的办法有时也有帮助冲击原有模式的作用。有时感觉比较困乏、注意力不太好的那一方会选择先说,这样会在之后做倾听者时有较好的注意力。
问:我最近几次作业,会把有些问题反复说,这是不是说明反复说的问题对我很重要,需要解决,并不需要刻意回避。
答:很有可能是这样的。
问:作业的时候,当触及到内心有感触的时候,是否需要有意的停下来,主动的收集情绪,尽量让自已进入当时受伤的那个场景,然后以一种现在认为正确的方式发泄出来。我们现在好像碰到问题有时候不太想停下来,只想赶紧过去。问题:是否需要有意(或稍有意)找感觉让自已发泄,还是不想停是因为没有勇气,感觉不安全,做的多了就顺其自然了。
答:同意。有时我们因为勇气不够还没有下决心面对时,就会出现你说的情况。当你有足够勇气时,就会停下来面对。有时了解你的、或注意到你的逃避的倾听伙伴会尝试要你在那个时刻放慢,或重新回到刚才你下意识地快快跳过的地方,鼓励你去面对。但是只有当你足够信任他/她时,他/她的鼓励才会起到作用。
问:我和伙伴在做作业的时候,提到并有“再评价”怎么做的问题,问题集中到,触动发泄完之后,怎么用正面的方式再去看待。我理解的是再评价是一个发泄自动再评价的过程,不需要有意用某种正面的态度去评价当前的问题,是不是这样。
答:同意。宣泄掉负面情绪的同时就解放了我们受抑制的思维能力,重新评价相关(错储)信息,获得新的想法和判断。这是一个自动的过程。
问:目前的情况,有几个常联系的咨询伙伴是合适的,我感觉和某个人做的多了就有安全感了,换人不见得有勇气说深一些的东西,这是我的理解。会不会和某个咨询就是没安全感,再多也没有,上面的理解只是因为做的不够的个人感觉?
答:安全感对任何倾听伙伴关系都至关重要,尤其对初学者。有多个伙伴的好处在于有更多资源的支持。起码会有更多机会在自己需要时得到倾听。起初我们最深最私密的东西只能在一、两个伙伴的倾听中处理,这也是很正常的。随着我们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越能接纳自己,那种伙伴之间的安全感会更容易建立,也就敢于在更多的伙伴的倾听中去处理了。这是我自己的经验。当然,不排除有时会遇到很难让自己感到足够安全的情况。可能是因为对方的僵化模式,也可能是你需要做一下“身份识别”的处理,因为对方让你想起了谁,很像某个或某类曾让你害怕或讨厌的人。
问:关于“再评价”。在很多书里都没有特别提到关于它的“概念”“产生”和“作用”,也不太明白怎么宣泄了就“自动”再评价了?
答:“再评价”的概念原本是与“错储”有关。错储的原因是情绪妨碍了正常思维。当我们有机会把相关的情绪宣泄出去的时候,正常思维得以恢复,就可以重新处理那些“错储”信息,也就是启动了“再评价”过程。我们可能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在有人专心听你讲一件困惑的事情的时候,你说着说着就会突然“恍然大悟”,“茅塞顿开”。“再评价”的作用包括了使人能以正面态度(或积极态度)理解某个事物,但更确切地说,它是使人们可以更有效地处理信息,以便作出最接近事实的判断,做出最恰当的反应。
问:有一周,因为约我的同学比较多,我又比较有空,就连做了三天。最后一天效果非常不好,当时环境非常嘈杂。请问,是否是因为我做得太频繁了?还是就是环境问题?对于频率是否有讲究?我个人认为两个人约,不见得两个人都在状态,有可能某个人某次就是宣泄的没那么好?
答:首先,原则上做相互倾听的频率越高越好。但是也要注意要保证自己不过于疲惫,有足够的睡眠和休息。当然,如果疲惫是由于焦虑或其他需要处理的情绪引起的,做相互咨询应当是很好的选择。嘈杂的环境会影响安全感和关注力,所以应当尽可能选择非公共场所。最后,只要诉说者主动把握自己的时间,任何倾听都会有效果。有时我们会感觉这次比那次效果更好,但这也许有点像吃到第三个馒头才饱,不能因此说第一、二个馒头就不顶用的故事一样。这里有一个积累的问题。水积得多了才有力量冲开水坝。另外,要注意宣泄不是目的,只是达到目的的方法或手段。目的是把被负面情绪压抑和遮盖的注意力/思维能力释放出来。每人的经历不同,每时每刻的状态、环境和需要不同,所以每次的宣泄并无好与不好之分,不需要以是否有明显的宣泄作为衡量。
问:诉说者在处理旧创伤时回到当时的情景,尤其特别痛苦的状态,会不会反而使它加强了?情绪会不会失控,导致歇斯底里,或者伤害自己(包括精神伤害)?有没有可能像个祥林嫂,掉在里面无法自拔?
答:有关注你、接纳你的倾听者在身边,应该不会出现你担心的情况。你还可以在对方做完之后,试着问对方是否愿意告诉你她的感受,以解你的疑惑。
问:对于“人天生就是美好的”有点疑问,比如有没有遗传因素?比如所说的血液“粘液质、胆汁质”什么的造成不同性格?比如有的小孩生下来就安静,有的则特别爱哭闹?比如有的双胞胎小孩从很小一个就喜欢肢解小动物,一个就喜欢保护小动物?
答:我不是专家。但我的理解是,遗传因素会引起小的差异,但差异程度不足以造成不同性格,除非遗传因素影响大脑神经系统的功能。当然,母亲怀孕期间的状态及孩子的出生是否顺利也会对孩子有影响。该假设应该是建立在这个生命从孕育到出生的整个过程中都处于良好环境的基本条件上。你所说的双胞胎的不同,如果能全面了解他们的生命历程和生存环境,也许会找到答案。
2010年1-2月

与初学者之间的问与答(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