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郑州家庭游戏日活动简报

郑州RC团体于2021年国庆假期期间开展了第三次家庭游戏日活动。有四个3-6岁的孩子、他们的妈妈以及八位以非父母身份参加的伙伴。其中四位非父母分别来自洛阳、焦作、温州和景德镇。

活动正式开始前一个星期,活动带领老师组织了一次微会,旨在向本次参加游戏日的父母和非父母介绍如何给孩子做“专门时间”(指在与孩子约定好的一段可长可短的时间里,通过由孩子带领、成人跟随的游戏方式,让孩子感受足够的安全表达自己甚者释放积累的负面情绪,达到修复或加强亲子沟通的效果),建议大家在活动前尽可能在家给自己的孩子尝试做一下,这样可以带着在尝试中遇到的问题去参加活动,会有更多收获。四位非父母和两位将带孩子参加的妈妈参加了这次微会。会后有几位伙伴在家庭里尝试了与孩子的专门时间,并将其过程和感受在游戏日中与大家分享、提出疑问和带领老师一起讨论。

活动为期两天。第一天的活动只面向成年人,即参加活动的父母和非父母。主要内容设置旨在帮助成年人恢复游戏能力和觉察并处理源自过去孩童时期的伤害的僵化模式。大家有机会通过相互倾听和每人自主选择并带领游戏的专门时间,在彼此的支持和接纳中获得自我修复,重新感受游戏的乐趣,为第二天的活动自己有较好的状态做好准备。

第二天一早,四个孩子加入进来,主导、带领成年人游戏,直至午餐时间。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孩子们从刚开始小心地试探到之后的确认和放开的转变过程。他们试探成人们,包括自己的父母,是不是真的把空间交给他们,试探自己是不是很有力量,直到完全放飞自我并带着自信带领成年人和自己一起游戏,感受与父母的情感联结,感受与其他成年人的情感联结,在充满安全感的氛围中自由展现和发挥自己的能力和创造性,并择机宣泄自己平日积累的有待释放的负面情绪,在包括自己妈妈在内的成年人的传递关爱与接纳的倾听中释放情绪修复创伤。

活动结束后,带领活动的两位老师通过线上微会方式或个别回访方式收集了所有成人的反馈并做了答疑,帮助有意把活动中体验到的游戏中倾听孩子的方法带回家中的父母们,继续在家里用这些方法支持、帮助自己的孩子。好几位非父母回访中都说到自己回家后立刻动手准备道具和孩子做起了专门时间。

以下是部分参加者通过文字或微会回访时做的反馈:

G.N.:

在第一天第一个6分钟的小练习里,伙伴给予的接纳让我获得了很大的安全感。经由这个美好的开始,在接下来的各个练习中,即便是第一次见面的伙伴,也能令我非常安心地去宣泄自己的情绪。

在随后的两场集体关注带来的冲击中,我感受到无论我们以怎样的身份在生活,内里始终都还是孤独和缺爱的孩子。幸运的是,在这个安全的场域里,无论是作为倾听者还是被倾听者都有机会去看看那些僵化的反应模式在如何长久地影响着我们。正如在RC基础班里一开始就了解到的那样:每个人都拥有天生的、巨大的智慧。所以,相信大家也都能凭借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和打破那些僵化的模式,疗愈自己。

在第二天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我的全情投入――每一次夸张地倒地和求饶,收获了孩子们的信任,他们甚至在我做自我介绍时还偷偷从背后攻击我,这让我太开心了!同时我也看到了每一位伙伴对孩子们的关注以及用心的陪伴。在上午和下午的游戏中,有两个孩子有较为激烈的情绪宣泄。带领活动的老师始终平和地陪在孩子身边,告诉孩子“你很安全,我们爱你,妈妈也爱你……”并引导她们的妈妈和陪伴的非父母也向孩子们表达她们的爱和接纳,使孩子既得到充分的释放情绪的时间和机会,同时又接收到来自母亲和其他成人朋友的爱,促进彼此之间更好的联结。这个过程也让我深刻地理解到,老师在活动前微会里曾说过的游戏日的目的和意义:游戏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接纳和安全感,而发脾气则是孩子在有足够的安全感时,向身边的成人发出的自己决定要释放情绪、获得倾听并疗愈的信号。在专门时间里,我们要允许他(她)、跟随他(她),让他(她)感受到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爱他(她)。我想,正是因为感受到了这种稳稳的接纳,所以孩子们才能够如此酣畅地宣泄吧!

Y. N.:

活动结束回家后马上就开始动手做小枕头,与孩子爸爸一起与孩子玩枕头大战。孩子很开心。我也开始留意自己的状态,关注好自己。

Q. L.:

活动后的一天约了朋友带着孩子和我以及我的孩子一起玩踢球和其他的游戏,一共有四个孩子。之后又和家人一起与孩子玩扔包。很开心。

Z. Q.:

活动结束后回到家,隔了几天再次与孩子相聚,发现自己对孩子更加有耐心了。与孩子游戏时也会示弱了。以后会继续在家里尝试自己在游戏日里学到的东西。

H. N.:

活动之后回到家,见到孩子和周围的人都感到很喜悦,很有兴致地告诉孩子愿意给他们做“专门时间”的想法。但是12岁的大孩子似乎不感兴趣,让我有些沮丧。(微会上得到了老师和其他伙伴的问题回应。)

J.Y.:

这次游戏日干变了我对游戏的看法。原来这样的游戏可以更好地促进亲子联结。愿意尝试在家里用这种方式与孩子游戏,在游戏中倾听孩子。

Y.H.:

只有成人参加的第一天活动里的集体关注対我很有帮助。希望自己能变得更有力量。和以往参加有很多人的活动比起来,这次孩子融入的很快。

Y.J.:

收获主要有两点:女儿主导的游戏带给我的感动;孩子的情绪释放让我更了解孩子需要什么。

上午,带着三个大人“小兵”的女儿可玩嗨了,满场飞跑,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中间有约半个小时我离开场地去做支持小组。回来之后只见女儿靠着一面墙,利用场地现有的物品摆出了一个家!宽大的沙发,电视,床,宝宝们……而她正在给两位跟随她玩的大伙伴按摩。大伙伴们争着给我说,她们在玩娃娃家,有多享受。女儿说:你们好好玩,我要负责买菜、做饭、洗衣服、擦桌子、收拾……干好多好多家务,我很忙。一下子,我的眼泪都要涌出来了。前一阵子,我和先生大吵过一架,我觉得他看不见我对家里的贡献。真的,暑假在家,真是一刻不停,任由那些细小琐碎的家务把人淹没,连自己也觉得一天也不知道都干了啥。没想到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被看见的感觉,真好!

另一点就是很高兴看到女儿在按照还有孩子主导、成人跟随的原则进行的游戏中感觉到足够安全,决定要释放自己需要更多关注的情绪。

游戏中她总是试图把所有人的视线都聚焦在她身上。一次,她玩了一个很难的单杠动作,我们组的大伙伴都在为她鼓掌叫好!可她却冲着场地上其他组的人大喊到:“你们都不看吗?”当时其他组的成年人都在关注自己跟随的“小领导”,没听到她的喊声。她就发飙了,开始“拳打脚踢”在场的每位大伙伴。感谢大伙伴们那么给力,一个个都表现得弱不禁风,一下子就被“打倒”在地,只能乖乖地“挨打”求饶。把全场大人都“打倒”之后,她轻描淡写说了一句“游戏结束”,就继续投入无攻击性的游戏之中。这真是精彩纷呈、酣畅淋漓的一天

—————
贡娜 陈平俊 整理 2021.10

2021年郑州家庭游戏日活动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