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3-6岁)家庭游戏日(2024.9.21-22)简报
领导者:陈老师,牛老师
组织者:贡老师
参加者:5组家庭、12位非父母,有来自景德镇、合肥、枣庄、杭州的外地伙伴,也有省内商丘、新乡的伙伴,还有郑州的各个伙伴。
第一天活动只面对成人。内容包括以回忆自己的3-6岁时光为主题做相互倾听、成人的专门时间、讲解如何在游戏中支持孩子等。这样,成年人有机会处理与自己的童年创伤有关的僵化模式,在自己的专门时间里则可以在被关注和接纳的体验与感受中,继续发现和疗愈童年创伤,宣泄有关僵化模式,恢复游戏能力,以便在第二天的游戏中陪伴和倾听孩子有更好的状态。
在主持老师的带领下,大家在多轮的相互倾听以及集体关注时间里,有较多机会发现和宣泄处理僵化模式的机会,和目前大多数都是线上活动的情况下,这样的面对面的倾听机会真地很难得。
在分成3-4人一组的成人专门时间里,每个伙伴轮流带领组里的其他伙伴做自己想做的游戏,有机会体验由自己完全做主,得到小组伙伴的全情接纳,无条件支持和鼓励的感受有助于冲击源自幼年创伤的僵化模式,扫除童年经历留下的阴影,包括孤独感、不自信、总是自我否定,等等。
下午的支持小组让大家从身为父母的角度进一步肯定和接纳自己,增强自信,为第二天能够更有力量接住孩子的情绪宣泄做准备.最后主持老师简要为大家介绍了第二天陪伴孩子游戏的关键点,让大家对做什么和不做什么能更有效地帮助到孩子有基本了解。
第二天的活动有孩子加入进来.一开始有两个小朋友只愿意在外面玩,两位主持老师分别陪伴他们,一位老师瞅准机会做了一个非随和式倾听,孩子宣泄后就有了注意力来面对眼前要做的事情。待大家都到了场内后,大家迅速在枕头大战中打成一片,气氛瞬间活跃起来。
当大家差不多都要出汗了,主持老师引导大家围坐一圈,通过自我介绍相互认识。孩子们不管是愿意说话,还是躲在妈妈身后不想说话,都不会受到评判不评判、命令、指责,而是得到接纳和允许。
之后,按照事先安排的家庭和非父母的搭配分组,拉开上午成人跟随孩子游戏的大幕。每个孩子都得到鼓励自主决定要玩什么.他们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利用场地上有限的道具,连续两个多小时带领成人们玩.这期间成人们会轮流离开场地做相互倾听,关注处理活动带给自己的感受。这样的安排是考虑到成人在练习专注陪孩子游戏的过程中,可能很容易会被刺激起来情绪,有机会离开一会儿去做相互倾听,一方面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来关注自己,另一方面带着情绪陪伴孩子显然也不太适合。
午餐时间,所有人以野餐方式愉快地一起进餐,分享各自的美食,是一段短暂的轻松休息时刻.之后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又在场地上玩起来了。餐后的第一个小时安排了带孩子参加活动的父母们和老师一起做活动分享和讨论答疑,非父母在场地陪伴孩子玩,一小时之后所有人收拾场地收拾场地、合影、做结束圈,相互感谢的欢呼声标志着两天活动的结束。
当然,现场活动的最终结束之前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在五个家庭离开后,轮到非父母们和老师一起进行了一个小时的分享讨论答疑。
和每次家庭游戏日一样,现场活动之后还有后续,即,线上的活动反馈微会,使参加活动的所有父母们在回家沉淀几天之后有机会继续消化来自游戏日的收获和感受,通过再次分享答疑解惑,进一步体现游戏日的示范作用:帮助大家能够把在游戏中倾听孩子的方法带回家.
这次游戏日,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点:
1.情绪释放的效果。有一个小女孩,一开始就是不愿意待在活动场地里,坚决要到场地外玩。我跟着她,她就走到别的地方去,一直不看我。但我还是跟着她,当她停下来时,我蹲在她面前看着她。她又走开,我又跟上去。偶尔我跟她说,“我们都很喜欢你,都愿意跟你玩。”过了一会儿,她没有那么要逃开我了。当她玩滑梯或别的东西时,我就给她叫好,也跟她躲猫猫。渐渐地,她愿意跟我有眼神交流了,也开始主动跟我互动了,也跟别的几个非父母伙伴有一点互动,但还是不愿意离开滑梯去活动场地。时间已经过去挺久了,我觉得有必要对她说不了。当她又一次要爬上滑梯时,我坐在了通往滑梯的台阶上,不让她再上去,她愤怒的要把我推开,用小拳头打我,我允许她这么做,但还是不让她过去。她继续推我、打我,我跟她说,“我们很爱你,但你还是要回到场地里。”她继续宣泄。大约5分钟后,我想应该让妈妈过来(紧挨着我和她的是一位非父母,妈妈在非父母侧后面一点看着我们)。妈妈过来后就抱起了她。我以为她还要在妈妈怀抱里宣泄一会儿呢,没想到,她在妈妈的怀抱里变得柔软,妈妈抱着她往场地走,她没有丝毫的抗拒,进到场地后也不再往外跑。我就招呼大家围大圈做自我介绍,她也很有兴致地坐在妈妈旁边看着大家。自我介绍结束后是分组游戏时间。我原本以为她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才能活跃的玩起来,没想到,在我跟组织者和另外一位主持人交流事情大概3分钟后,我回头一看,她已经跟妈妈和非父母一起开心的玩起来了,而且是在离门口最远的地方。随后整个活动过程中,她一直非常活跃,开心的跟大家一起玩,跟一开始判若两人(一开始,她除了不愿意呆在场地里,还不跟任何人有任何交流,也不正眼看任何人)!这就是接纳和倾听孩子带给孩子的巨大变化啊,我感到非常欣慰和开心,也更加相信家庭游戏日的意义所在,它真真切切的能够帮助孩子通过情绪释放恢复自我!也给我们成人机会从孩子的变化更加确信情绪释放的作用.
2.对成人伙伴们的接纳和支持。在游戏日的各个环节,无论是倾听环节、成人特别时间、答疑环节,我们都在表达对彼此的接纳和支持,“你很棒!… 你是个好妈妈!...你已经做得很好了!... 你再也不会是一个人了,我们会永远跟你在一起…我们都爱你!...”这样的表达,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相信RC关于“人生来就无比美好”的假设,另一方面是因为,在相互倾听中,我们听到彼此的伤痛和挣扎,也听到彼此的努力,听到彼此对爱的渴望,听到彼此的美好,听到了“我们都一样”。每位伙伴都很不容易,但也都是幸运的,因为我们走进了这个互帮互助的大家庭,终于有了一个爱的港湾,可以得到接纳、支持和疗愈。
3.作为活动带领者,当我可以全身心的关注和倾听伙伴,当我可以灵活的支持伙伴,当伙伴在我的怀抱里痛快的哭泣时,我特别感动。我感动于伙伴对我的信任,感动于我们彼此之间真真实实的联结,感动于我找回了自己与生俱来的爱、智慧和力量。多么神奇的RC啊!12年前,我无力、无助、无望,甚至想自杀,如今却充满了希望和力量,得到很多支持,也能给予伙伴很多支持。虽然这次活动依然有不少有待改进的地方,但与之前相比,还是对自己能更加接纳和欣赏了,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年一直不断在做倾听,另一方面是因为,每次带领RC活动或课程之前、之中或之后,我都有机会看到自己“不接纳、不相信自己”的模式,有机会做倾听,去宣泄宣泄再宣泄,疗愈相关的早期创伤,所以才越来越找回了接纳和欣赏自己的天性。做RC教师和领导者是多么宝贵的成长机会啊!以前我绝对想不到,我居然可以这么自如的带领家庭游戏日这样复杂的活动,考虑到那么多细节安排,支持到每一个成人伙伴和每一个孩子,这真是一个奇迹!
4.后续父母微会上,妈妈们都分享了孩子们对游戏日的无比喜爱,孩子们都希望每天都可以参加游戏日,还希望爸爸也来学RC。非父母微会上,非父母们也都分享了自己的收获,有几位非父母回家后就开始尝试给孩子做专门时间。听到这样的反馈,我感到深深的感动和欣慰,觉得一切的辛苦和努力都很值得。而且,不仅成人伙伴和孩子们都很有收获,我自己也备受滋养啊!一定会继续做这件对大家都有益的事情!
家庭游戏日在笑与泪中拉上了帷幕,感谢来自五湖四海的老师和伙伴们的付出和努力,把这么好的活动带到我的面前,让我有这样的打开方式更多了解自己和了解孩子。
在家庭游戏日活动第一天的成人游戏时间里,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我学会了如何更好的表达自己的需求,让小伙伴们更好的来支持自己,也学会了哪些点应规避调整才能更好的给到伙伴们支持。(比如拥抱时,手可以放在对方身上,但不要轻拍,轻拍意味着安慰和停止,虽然这一点一直都知道,但面对面的倾听经验还是少,在发生时,还是会下意识去轻拍给予安慰。)另外,在模仿小朋友沉浸在被允许、不被限制做各种自己喜欢的事情时,还有一点新发现:真的真的真的好快乐啊!那种自己不曾有过,也未真正给到自己孩子的快乐,特别冲击我。原来,成年人总是给孩子太多束缚和限制了。
第二天带领我五岁的儿子一起参加活动,从他一开始不愿意进去,到活动刚结束就跟我说:下次还给我报名,大家就知道孩子有多么享受当“大王”的时间了。接下来的几天,孩子总是向我提起家庭游戏日,问什么时候再能去,他的小兵们是否还能来?他真的真的很想要再次当我们几个小兵的“大王”。小家伙还跟爸爸沟通,让爸爸赚钱也去学rc,我笑着说:那你就可以在专门时间有两个固定的小兵了,哈哈!我很乐意把自家娃在家庭游戏日享受到的体验感分享给大家,让更多父母可以把这样的内容带回家,让更多的孩子受益!
我记得轮到父母离开场地去做小组支持,向孩子告假后,我一进到小组就有很强的感受涌出,大哭了一场。我清楚地看到孩子多么需要被看见、被关注、被赞赏。是啊,三岁之前,安全感、自主感、胜任感我全部都没有给到他,阻碍了他生命的能量。我一直做着一个“聪明能干”、强势包办的妈妈,永远比孩子更快、更好、更有办法,处处彰显着孩子的无能。后来通过学习才发现自己养育方式的各种问题,于是开始不断调整。现在,这个小家伙慢慢展现出了内在的力量,但还是会时常质疑自己,担心自己做不好。没关系的,我知道他还需要一个过程进一步展现自己被遮蔽的能量,需要我对孩子现在的做不好多一些理解和发在内心的欣赏,让他知道他可以,他能行,他还可以做更多!
在后面一次的父母小组里,每人轮流有计时两分钟的时间可以哭、可以笑,我放声大哭,当确认伙伴们可以接受我大声喊叫时,我低头趴在伙伴的腿上拼命地嘶吼,把从小压抑在恐惧之下的愤怒全部流淌出去,我的喉咙终于不用在隐忍下痛到崩溃。在我嘶吼的过程中,当伙伴的手放在我头上时,我感受到了那种无论我怎样都可以,都是被接纳的幸福感。有rc真好,有伙伴在一起真好,被支持、被接纳、被允许真好……
再次感谢老师们和伙伴们的支持和努力,让我和我的孩子在家庭游戏日的活动中有如此体验!在此,也愿更多人可以了解到rc并加入rc,愿更多人可以因此受益!
在游戏日里我最大的收获是“游戏倾听最重要的是倾听,而游戏仅是连接倾听的一座桥”。把孩子当做我们的倾听伙伴,始终关注,跟随、告诉他们"我们喜欢你,愿意和你一起玩儿",适时地鼓励和赞赏,比给予很多的”教诲”更有效。这次游戏日我收获了满满的干货,也感动于两位老师认真细致地统筹、带领和每一位非父母对孩子们用心地陪伴。希望大家都能把游戏日里学到的经验带回家,让孩子们得到更多RC式地陪伴,健康成长。
开完小组会回来发现孩子放松了很多,他在微笑,他在和另外两位非父母一块玩城堡。我凑上去,他看了看我,然后告诉我他要我待在城堡里,因为外面有怪兽。他让我呆在城堡里,不用怕。不知道我的伙伴做了啥,小朋友就显得那么的放松。于是我们开始脑力大震荡,那种创造力让我自愧不如。我努力跟上他的节奏,不断的变换,不断地的大笑。我紧紧地盯着他的眼睛,看着他的面部微表情。当我们摇动着猛烈时他受到了惊吓,于是开始不断的喝水,大笑,继续是大笑,不断的大笑,大量的释放宣泄。我也一起大笑,释放从核心深处涌上来的那是凉意——那是恐惧,那是害怕。放松着迎接着它,让它慢慢地浮上来,继续上升,上升到我的喉咙。我开始打嗝,开始恶心,然后是舒畅。我不知道曾经有什么样的一些事儿带来这样的感受,但是这个感受就是真实存在。于是它松动了,出现了,宣泄了。
非常感谢组织者和非父母伙伴,给孩子的接纳和陪伴,小姑娘说是她玩过最好玩的游戏了。
第一次感觉到,自己竟然可以完全投入到孩子的游戏中,这是从来没有想到的。在家玩的时候,会看时间,会觉得她的游戏无聊,到了那个集体的环境中,竟然能那么全情地投入进去,简直是有一种魔力在吸引我。而且伙伴们那么主动又热情,让我们家这个慢热的小人儿一下子就被吸进去了,主动去探索环境中的工具,主动是与伙伴们发生身体接触,主动去试探,伙伴们会不会接纳她的玩法。
在下午的答疑环节,我又发现自己一个模式。在面对冲突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缩起来,不回应。这个触动是最大的,后来又跟伙伴梳理了两次。从最初的,可能为了避免尴尬,到后来,我不知道什么是需求,不满足小姑娘的需求,看不到小姑娘的需求,到自己是不是有真正的需求,自己是不是需要去爱,自己是不是爱自己,自己为了得到接纳,自己不接纳自己,最终又指向了那个陪伴了我三十年的老问题。哦,我还是需要爱我自己。
谢谢这么棒的活动,让我看到伙伴们的爱与支持,让我敢于也享受到那么多素未谋面的伙伴的拥抱和接纳,让我更有力量更好地陪伴小姑娘,让我看到小姑娘的成长,小姑娘面对陌生环境那么快地享受欢乐的环境,让我看到,我还有自己需要处理的东西,也给我动力让自己变得更好。我爱你们每一个人,包括我自己!
面对群体的紧张
在群体里,还是能够感受到自己要说话时的紧张感。怕到了自己这里气氛落地,尬住。这次能接受自己的紧张感,开口说话。
陪伴孩子
感觉自己越来越擅长玩游戏,照顾自己也照顾孩子。第二天下午的时候,我让自己放在筒子里,很舒服,她过来推我。酿酒的游戏,踩脚的游戏,好像每次都有新花样,每次都让她赢,她就特别开心。扮僵尸追踪的游戏,跨过障碍,一次与一次不同。
过家家,搭自己的屋子,把很珍贵的东西藏起来,睡觉,看她怎么用不同的方式把一个用绳子吊起来的东西放好而不掉下去,她很聪明从我粘好的一块地方学习,而把绳子放在上面,或者缠绕一下,压住。
关于3-6岁的生活
回想起来一点,我爸那个时候的状态,那一次吵架可能也发生在那个时候。先从认字开始,我的文科基因的觉醒,别的小朋友会数学我不会的恐惧。全班那么多同学都参加了跳舞,我却没被选上的羞耻与被孤立的感觉,他们有画册奖品我没有。可能我不喜欢运动,或者我的紧张感让我的身体僵硬,这些都可以是我关注的起点。还有关于我的腿被烧伤,养伤在我奶奶家。
集体关注环节,同伴的宣泄让我看到重男轻女对一个人的伤害。集体关注的确有很大的冲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