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家庭游戏日(2024年8月)活动简报
武汉(7-12岁)家庭游戏日于2024年8月24日-25日举行。这是第四次在武汉举办家庭游戏日活动。整个筹办和组织的过程虽然有些曲折,但在活动带领者和组织者的坚持和努力下,活动最终顺利举行。
本次共有3个家庭报名,两个来自武汉本地,另一个来自外地。此外,6位不带孩子参加的伙伴分别来自武汉、嘉兴、济南、枣庄、商丘和景德镇。
活动前一天傍晚,领导者们邀请来自外地的伙伴组成支持小组,促进彼此联结,为即将开始的活动做好准备。
活动第一天专门面向参与活动的成人,帮助大家通过觉察并释放童年时期的创伤,恢复游戏能力和自信,以便更好地在第二天的游戏活动中倾听孩子。在欢乐的氛围中,伙伴们通过相互拥抱表达问候,迅速融入游戏,彼此之间变得更加亲近。
几分钟的游戏之后,大家围坐一圈,开始自我介绍。接下来是回顾自己7-12岁时的生活状态。带领活动的老师帮助有需要的伙伴进行情绪宣泄,带着力量对曾经对自己不公的人大声说“不”,并通过肢体动作使宣泄更加通畅。
下午的成人专门时间里,伙伴们体验了自己最想玩、或从未敢玩的游戏,场地里充满了笑声。大家仿佛找回了童年的感觉,尽情地游戏,恢复并绽放了自己的游戏能力。
第二天一早,三位母亲带着孩子陆续来到场地,迅速投入到游戏中。整个上午,孩子们从试探到成为游戏的带领者和创造者,他们的创造力让成人们赞叹不已。普通的沙发垫变成了船,气球成了足球和毽子等。
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之间也发生了一些冲突。此时,成人伙伴不会指责或说教,而是在防止他们彼此伤害的基础上,成为他们游戏中的“小兵”,陪伴他们,给予孩子们充分的联结感和安全感。孩子们在成人的允许和接纳中,有机会自由表达,发挥创造力,宣泄积累的负面情绪,修复内心创伤。
午餐时,大家在场地内一起分享食物,感受不同食物的味道,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更近了,仿佛回到了童年那种天真无邪的状态。
午餐后,孩子们与成人分开,各自做了一小时的支持小组活动。之后是嘉宾访谈式的亲子互动与孩子挑战成人的摔跤活动。最后是集体合影,为活动顺利进行感谢所有人(每个人包括孩子都在活动中承担了会务工作)的结束圈。在合影时,有一个孩子收集了很多气球,在相机按下的瞬间将气球释放,带动着大家放飞心情,展现了孩子的无限创意。
活动结束后的一周里,带领活动的两位老师通过线上回访收集了所有成人的反馈并进行答疑,鼓励大家在家中继续用倾听的方式陪伴孩子。许多父母和非父母反馈说,回家后已经开始为孩子安排专门的时间!
8月25日回家的路上,两个孩子在后座轻松地交谈,我突然有种感觉,似乎无论是孩子还是我,都丢掉了一些包袱,展现出了一种平和、稳定和温暖的状态,与往日那种平静下的压抑不同。
这是我第二次带孩子参加游戏日活动,从去年游戏日结束时,我们就开始期盼这次的活动。随着孩子愈来愈大,他愈发拒绝参加一些活动,但RC除外。我想,这一定是因为这里的包容氛围吸引了孩子。在这里,孩子被接纳、被允许,感到安全、放松,并且可以享受当下。这是RC家庭活动的魔力——真正的平等,全然地陪伴孩子,也是在陪伴自己。
第二天下午临近尾声时,有一段时间孩子说无聊,躺在沙发上翻来覆去,不停地说无聊。某一刻,他默默地流下一行泪,我递给他纸巾,他擦干了。虽然平日里经常听他说无聊,但这一刻,我看着他,想的是:“他就这样,安全地跟自己静静呆一会儿,感受无聊也不错。”后来摔跤游戏开始,他又被吸引了过去,切换到自信大王的嗨放模式。这种自然而然、不着痕迹的切换让我感到很多时刻的陪伴就已足够,我内心的平和对我和对他都有益。
我自己的变化也很明显:从去年第一次的焦虑担心和对第一天的一些不满(或挑剔)到这一次的坦然接受,状态进步很大,或者说更快地进入状态。感谢自己的成长!
最后,特别特别感谢组织者、带领老师和非父母伙伴们,你们很多人克服重重困难,远道而来,才促成了这次活动。感谢父母们,感谢孩子们!是我们每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共同创造了这美好的两天时光,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段旅程、一段记忆、一颗种子。期待RC的每一场活动,我们会越来越好!期待武汉RC的发展,努力争取更多的线下活动!
第四次参加游戏日了,这次的组织工作感觉格外有难度和挑战,但大家面对困难,直到最后一刻始终不放弃的协作精神给了我很深的印象。我感受到在RC团队中被支持,就像有伙伴分享的:“虽然人数不多,但好像有千军万马似的。”
在这次的活动中,我更加放松了,觉察到自己内在的高期待、高要求、求完美的模式,并在伙伴们的支持下进行了宣泄,也在伙伴们的游戏中,放下了一直很难弯下的高姿态模式,看到了自己潜意识中的那个小女孩——那个渴望更多联结和被关爱的小女孩。在伙伴们的分享中,看到自己在面对必须重新找场地时所拥有的内在力量,意识到自己做到了放下期待、减少依赖、用心去爱,这让我增加了更多的自信和自我欣赏。
另外,伙伴分享的内容启发了我:我们不应因为无法认同孩子的话而阻碍他们的表达权,全身心地倾听比给建议要重要得多。这让我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与孩子相处。
我很喜欢第一次以非父母身份参加游戏日的感觉,不仅可以体验游戏日,还能做一个远远的观察者。
作为体验者,这次坚定了我一直以来对游戏的看法:游戏是促进情绪宣泄的利器,对成人和孩子都是如此。在成人分组游戏中,我更加感受到“专门时间”中的跟随孩子、让孩子赢、表现得要和孩子同频甚至比孩子慢半拍等设置对支持孩子的意义。通过游戏,孩子们更能与他人合作,更投入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恢复了天生就有的创造力。
作为观察者,我发现每个孩子进入游戏的方式都不同,孩子与成人之间以及孩子们之间的关系变化非常微妙。一段被全然陪伴和支持的路把孩子们从对抗导引到大团结。我看到一个情绪满满、看似一点就着的孩子,在情绪宣泄之后,变得对身边的人充满情感;也看到一个热情洋溢、充满力量的孩子在活动结束时通过流泪来表达自己。他在自我调节之外,找到了一个安全宣泄的地方……
作为父母的收获是,平时陪孩子玩时,我很担心听到孩子说“无聊”,很想给他出主意,甚至害怕他提出无理要求(以为他提出来就一定要回应)。通过这次线下活动,我明白这些只是孩子的表达,而我们不应因为无法认同孩子的话就阻止他们的表达,全心聆听远比给出建议更重要。
作为父母,平时一个人面对孩子时确实很难,这次线下活动让我感受到了支持的力量。当我们疲惫不堪时,有人支持是最好的解药。
这是我第二次以非父母身份参加武汉的游戏日。和第一次一样,来时忐忑,不知道自己能否坚持下来,走时感叹,幸亏来了。来之前近一年的时间,我把自己的情感锁起来,哪怕有时候感受到情绪试图冲破封锁,我也坚持不理它,加固门锁,继续通过努力工作在外部寻找存在感、成就感和配得感。我以为这样那些情绪就不会影响我,可渐渐地,我的身体越来越累,什么都干不动了。我想打开情绪的闸门,却怎么也找不到了。于是我觉得也许不是情绪的问题,而是我太堕落,意志力不够强……就在我日益消沉时,组织者发来了游戏日的邀约,犹豫几天后,我决定回到RC的怀抱。活动前,我一直忐忑不安,感觉自己就像叛逆离家出走的孩子,被社会打击后,满身伤痕地回到母亲怀抱诉说委屈,寻求安慰,但又怕自己心里还有隔阂,无法完全敞开心扉,也怕母亲没办法完全理解接受我。这种忐忑的感觉在我到达武汉的当天就消失了。在外地伙伴支持小组上,当我看到RC伙伴脸上的笑容,感受到他们无声的、全然接受一切的爱,我那被封锁已久的情绪闸门瞬间轰然坍塌,情绪奔涌而出。我看到了真实的自己。活动第一天只有成人参加,大家一起玩游戏、回忆童年、互相倾听和支持。印象最深刻的是我被全然关注的游戏带领时间。在那个时间段里,我可以决定任何我想玩的游戏,伙伴们全然跟随我的指挥,我可以让他们帮助我完成曾经不擅长的游戏,也可以指挥他们做任何我想让他们做的动作。那段时间里,我是绝对的领导者,掌控一切!虽然时间短暂,但这种掌控全局的感觉太棒了,我太需要了!然后,小时候被忽略的感受、自己渺小无助的感受自然流露出来,我拥抱了自己。第二天,我全然跟随我所陪伴的孩子,时刻关注他,听从他的指挥。这次陪伴的是7-12岁的孩子,他们充满生命力,想法很多,他们有自己的情绪需要宣泄。孩子之间因争夺同一样东西也会产生矛盾,我跟随他们,并随时保护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我成长中积累的情绪、已经形成的僵化模式、体力的不足等各种因素不断冲撞着我,令我焦虑不安。但在带领活动的老师们适时的提醒和倾听的支持下,我意识到了事情的本质,分辨出头脑中的剧情,安住当下,接受了自己。两天的游戏日虽然短暂,但体力消耗得很厉害。然而,情绪得以痛快宣泄后的泪水冲刷了积聚已久的无力感,明显感觉到虽然身体疲惫,但内心充满温暖的爱,对自己的、对家人的,还有对这个世界的。我找回了自己,并决定好好对待自己,不再委屈和责备自己。我想对自己说:“你生来美好,值得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在你所处的环境和条件下,过去的每时每刻,你都已经做到最好,不需要再证明自己。现在你已经足够强大,任何人都无法再伤害到你。”
这是我第四次带我儿子参加RC线下游戏日活动。有熟悉的环节,也有熟悉的感受,但也带来了些许不同的变化。
信任和爱
第一天只有成人参加,伙伴们有不少机会搭档做相互倾听,游戏时间大家互相扔枕头、追逐、嬉闹,熟悉和踏实的感觉油然而生。在这片场地里,我的所有情绪和表现都是可以肆意展现的,没人指责我或评价我。我愿意在这个充满允许的能量场域里敞开心扉,不管是我的阴暗面还是阳光面,都被允许。我信任在场的每一个人,相信他们会带给我无限的爱与善良。
再次见面
有一个环节是回顾7岁到12岁的经历。曾经带给我创伤的上学经历,这次回忆起来时,感觉没那么恐惧和痛苦了,我的能量增强了,更多的是进一步观察为什么我没有向父母倾诉我所遭遇的事情,并深入探索这个问题。
我的游戏时间
在我的游戏时间里,我提出了内心一直渴望得到的回应,我让队友扮演我的父母,要求他们坦诚地承认他们是不想要我的,讨厌我,不想养我。我哭着嘶吼、尖叫,宣泄我对“他们”的恨。我不停地索要,想证明自己不会被抛弃。整个过程队友都全然陪着我,跟随我的节奏,允许我做的一切。从小到大,好像都是自己一个人孤独地战斗,什么都得自己扛着。有人支持的感觉让情绪自然流淌出来。
儿子的变化
第二天,带孩子参加活动。儿子一如既往地喜欢这个环境,一个看起来无聊的拍气球游戏,他能玩很久,完全沉浸其中。他想玩就玩,想躺就躺,想吃就吃,想睡就睡,这种状态是我非常羡慕和喜欢的。在与其他孩子互动的过程中,他为了得到一个枕头,想尽办法,不怕任何困难和阻力,最终成功了。有我们的陪伴,我看到他在游戏过程中充满智慧,不怕受伤,甚至可能有些疼痛,但只要得到了他想要的,受点疼痛也算不了什么。
儿子,对不起
在第二天陪同儿子的环节中,队友眼中的儿子充满创造力和能量,自由而松弛,智慧非凡。而这些我却看不到,准确地说,是我被自己蒙住了双眼。我认为他不符合我的期待,总是让我不满意。其实,我一直在向他索要爱,就像婴儿一样,希望他满足我的渴望和需求,甚至是给我爱,而我却忘了他只是个孩子,他需要我的支持和爱。我在父母那儿得不到的,在儿子身上一直找找找,要要要。这对他非常不公平,那一刻我感到深深的愧疚,对不起,儿子。游戏日,我不负此行,期待下次再见!
我已经连续四年去外地参加家庭游戏日了,我很喜欢活动开始前一晚针对外地伙伴的支持小组。见面后,不管之前是否认识,不管男女老少,第一件事就是主动拥抱。在做咨询或集体关注时,我们手拉着手,身体靠在一起,冲击我们孤独和疏远的模式。我们专注地听倾诉者说话,短短的一个小时,每个人都能在安全的环境中宣泄情绪。
我之前一直给我的孩子做特别时间,现在是每天20分钟,但日常的烦恼太深,我不能像在家庭游戏日那样全身心投入和尽职,很多时候做得不到位。孩子期盼着能有更长时间的特别时间,最好能整天都是特别时间。所以,每当有机会,我就带他参加。
活动前,我进行了很多宣泄,认为自己有了一个比较合适的心态去面对第二天的活动:不要期待,不要担心,只是相信并跟随孩子。
第二天早上起床时,我有意识地不再像往常一样挑剔他、指手画脚。孩子带了酒店的一个棒型枕头,打到人还挺疼的。我看到大家皱眉吃痛的表情,心里很不安,于是我常常挡在他前面,并提醒他“轻一点、收着一点,别打到其他‘老大’”。特别时间里,一般不应再有口头限制,老师马上提醒我不要说他。
另一个孩子也想要这个棒枕,他们俩开始抢,孩子急了抓、掐、咬、踢对方。我非常紧张,老师们迅速反应,在中间隔开他们,变成了一场“拔河”,我顿时轻松了不少。之后争抢棒枕的事又发生了几次,都被很快化解。
下午快结束时,我看到孩子和另一个“老大”发生肢体冲突,我上去挡了一下,不小心弄疼了他,他非常不满,想打我。大家把他拦住了,我意识到自己肘击到了他的嘴唇,他很疼,我慌乱中没意识到,于是赶紧道歉,他就没有继续发怒和打我。我也很欣喜地看到孩子充满活力,热情地和大家一起玩耍,也愿意分享自己的物品。回家后,我发现他的耐心变好了些,还会主动要求我支持他宣泄情绪时加上肢体动作。这次活动让我发现自己身边有一个特别好的倾听伙伴,我们的关系也变得更好了。
对我来说,来武汉带领游戏日是一次新的尝试。
自从2010年接触RC以来,我参与了RC团体举办的各种家庭咨询活动。最初,我是以非父母的身份参与,后来开始以组织者的身份召集活动。在有了孩子之后,我又以父母、以爸爸的身份参加这些家庭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经验越来越丰富,也多次与资深的家庭活动领导者共同带领活动。无论是组织还是带领活动,这对我来说都是一次次宝贵的成长机会。
这次与一位多年来相互支持的男性领导者一起带领活动,给了我非常难得的体验:关于责任与担当,关于支持与信任。从中,我也发现并突破了自己的一些固有模式,感受颇深,收获良多。
RC伙伴们的包容和支持,让我能够以更放松的心态带领这次活动,接纳自己,坦然面对自身的一些不足。我已经尽力做到最好了。
未来,我希望能有更多机会参与各地的家庭活动,并与RC伙伴们建立更加深厚、广泛的相互支持关系。
游戏日结束后的第三天:
回顾武汉游戏日,它像一场我不愿意从中醒过来的美梦,美好的感觉甚至有点不真实了。最让我念念不忘的是那些温暖的拥抱。或许周五晚上初次见面的拥抱还有点不自在,但在周日告别时,每一个拥抱都是发自内心的、亲密无间的、恋恋不舍的。在那样的时刻,言语都是多余的。
我也会永远记住那三个男孩子。他们最小的9岁,最大的11岁,活力满满、爱心满满、智慧满满、创造力满满、快乐满满。我真心叫他们“老大”,想向他们学习,想变得像他们一样。回想我9到11岁时,和他们很不一样。那时的我特别安静、胆怯,不会玩,很多时候不开心。他们比我幸运,因为他们的妈妈们学会了倾听,能够支持他们,所以他们在这个年龄还保留着那么多美好的天性。
我也不会忘记游戏日里那个美好的自己。游戏日似乎是一个催化剂,把我身上潜藏的美好天性都激发了出来。我是活泼可爱的,“疯疯”地玩儿,不管是成人游戏时间,还是跟随孩子游戏,我都很嗨。我是认真负责的,无论是作为非父母,还是在支持两位主持人时,我都尽职尽责、积极主动。我是充满智慧、灵活应变的,也有很好的关注力。我还爱学习,学习如何更好地做非父母,学习如何更好地与伙伴合作,学习如何更好地带领游戏日。
奔五的我可能比十岁的我还更有活力、爱和智慧,这就是坚持做RC带给我的神奇转变。而游戏日是所有RC活动里最有助于我找回活力的。在游戏日过程中,每个人都那么真实而美好。哭得畅快,笑得爽朗,孩子们也比平时更欢快,大人们也像孩子一样活泼起来,整个场地都充满了生命力、能量和欢乐。
每次参与游戏日的主持工作之前,都会让我非常紧张,感觉是一个重大的工作在等着我去做完成,而且我很害怕自己会做不好,我怕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一个人无法接受这么重大的,这么多的工作,感觉非常沉重。
但是我在相互倾听中突然意识到,既然我的大学沉闷的课堂可以变成有趣的聚会,为什么这次游戏日不可以变成聚会呢?于是在游戏日前一天的外地伙伴支持小组当中,我利用集体关注的机会尝试庆祝我们即将开始的聚会,我即将要和伙伴们还有孩子们一起共同举办一个快乐的聚会,而且我不是独自一人,是有所有伙伴的相助。就在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巨大的联结,巨大的释然。我觉得我不需要那么紧张我只是需要尽到共同主持人的职责,就可以促成所有伙伴的共同协作。
最近刚好读到一篇关于“我们不是软弱无力的”文章,我突然在想我们活动两天其实是rc伙伴在一起,看到世界真相的最好机会,我们可以看到每个人其实都爱着彼此,都关心彼此,都充满活力,充满生机和充满力量,我们从来都不是软弱无力的,我们会在一起沉浸在这个真实的世界里面,一个美好充满希望的真实世界当中,这本身就是对我们看起来软弱无力的最好冲击。只要我们连接在一起,团结在一起,相亲相爱,互相支持,我们就有力量改变家庭,改变孩子改变世界。
此外,作为第二领导者,我时常有一种模式被动的,由第一领导者来带领活动我跟随就好,但是这一次我尝试突破这种被动模式,我开始主动提出询问需要我做些什么。也非常感谢这次活动的第一领导者给我充分的机会,邀请和他一起共同领导活动,从前一天晚上外地支持小组开始我就感受到了他邀请我共同领导的诚恳。
每一次活动开场前,我都会有一些担忧,担心应对不好孩子凭借着安全的环境宣泄情绪的状况。说实话,几乎每一次对我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并没有特别多的经验可以借鉴。我曾经遇到过还没开场就想要逃离现场的孩子;妈妈去开会,孩子有分离焦虑的情况;孩子们之间发生冲突,打得哭起来的情况;也遇到过孩子中途受到刺激,逃出会场又被追回来的情况,这些挑战我们都通过愉快,轻松或是温暖的倾听一一化解了。
这次遇到的新情况让我学会了灵活应对。在孩子想要玩手机或是做一些不被允许的活动时,我们不必急于做非随和式倾听,可以热情和反复地尝试邀请孩子带领我们玩耍,用一种极其轻松愉快恳求的语气,或是用有趣的言行,玩具来引导孩子带领我们玩耍。
带领活动令我觉得非常挑战的另一个方面,是活动后回答伙伴们的疑问。一方面是因为这些疑问可能刚好触到了我们自己经验和知识的盲区让我们觉得有些措手不及,另一方面,一些疑问又带着伙伴们的模式,带着他们的焦虑,悲伤或是愤怒,这些又会再刺激到我,让我无法良好的思考和关注问题本身。
其实,不论有多少挑战,它们刚好都是我们成长的契机,有机会让我们填补经验和知识的盲区,以及处理那些再刺激背后我自己的错储,有机会一次一次的重新崛起。
在游戏日结束后父母和非父母支持小组当中,听到孩子们,父母们和非父母们都觉得有新的变化和新的成长,这令我非常欣慰。我相信我们团结在一起继续组织家庭游戏日,就是在持续的改变自己,改变家庭,改变世界。